發布時間:2022-03-14 14:57:06來源:魔方格
就音圖名稱的演變歷程而言,較早的名稱為“五音”,其后經過“反音”“字切”等階段,較后發展為”五十音”或“五十聯音”等。其中,“五音”源自中國的“五音”傳統,其內涵廣大,即泛指一切音。以下是具體內容介紹。
(一)五十音圖是作為附屬品出現的,即日本音韻出現的四十余幅音圖大都具有所依托的文獻,根據文獻類型的不同,其所附音圖反映的特征也有所不同。
(二)從寬靜《孔雀經音義》所附音圖到平田篤胤《古史本辭經》所附音圖止,音圖有由簡單化朝著復雜化發展的傾向,即其所附加的要素隨著時代的下移而增加。附加這些要素的目的,主要是為了說明音圖假名之間所具有的相通、清濁、輕重、開合、四聲等關系,而這些要素大都來自《韻鏡》等中國古代韻書。
(三)就音圖結構的發展過程而言,其縱向五音之アイウエオ的次序較早被固定下來,而且也比較穩定。與之相反,橫向九字的次序則始終處在變化之中。就總體趨勢而言,早期的音圖一般以“三內”等發音器官為次序,其原理來自印度的悉縣梵文,不過在演進的過程中,這種“三內”的次序越來越模糊,乃至逐步發展到今天我們所采用的現代音圖的次序。與早期音圖的“三內”次序相比,現代音圖次序中的內在邏輯或依據至今尚不明確。換言之,就音圖橫行結構的演變歷程而言,是一個不斷失去邏輯次序的過程,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。
(四)就音圖表現文字即假名的發展過程而言,早期漢字一假名混合,中間經過漢字、假名、梵字以及兩者或三者的混合,較后再過渡到假名。
(五)就音圖名稱的演變歷程而言,較早的名稱為“五音”,其后經過“反音”“字切”等階段,較后發展為”五十音”或“五十聯音”等。其中,“五音”源自中國的“五音”傳統,其內涵廣大,即泛指一切音。而五十音則是就音圖中假名的數量而言,其內涵范圍較窄,尤其是到了現代音圖中清濁音分開表示以后,便出現了假名數量與音圖名稱不符的矛盾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與現代通行的“五十音圖”相較,日本古代所用的”五音”圖,或許更為科學。